历史不胡说——留侯世家
留侯,张良。韩国人,爷爷和父亲先后侍奉五代韩王。因为年纪还小时,韩被秦灭国,自己没有在韩从仕的经历。为报国仇家恨,张良散
留侯,张良。韩国人,爷爷和父亲先后侍奉五代韩王。因为年纪还小时,韩被秦灭国,自己没有在韩从仕的经历。为报国仇家恨,张良散尽千万家才,召集刺客刺杀秦王,报国仇家恨。刺杀“主谋”是每一个亡国公子、贤臣报仇的最有效手段。但仇何止在秦始皇一人身上,假如没有嬴政,也会有其他的君主灭六国,一统天下,历史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。这时候张良的思想还停留在报“私仇”的较低的层次,还是单打独斗。
不过,这种单打独斗也不是没有效果,在陈州(现在周口)找到一个大力士,趁秦始皇东游时在博浪沙用百斤铁锥袭击秦始皇车驾,只不过因为没搞清哪一辆,无功而返。还因为这件事被全国通缉,隐姓埋名四处逃亡。古代,为防止刺客袭击,也有了“狡兔三窟”的情况。《寻秦记》中,秦始皇有替身的情形,倒也是可能。
流亡到下邳的张良不久就有了人生思维升级的机会。现在在讲张良拾履故事的时候,都把张良描写为一个文弱幼童。如果是幼年,怎么可能半夜三更出去,却没有家人陪伴呢?这时真实的张良其实是一个有侠气的小“痞子”。老者让张良拾鞋的时候,他还有“殴打”老者的冲动。也许是闲来无事,张良有一种想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的冲动,于是他忍了下来。老者让他穿鞋,他也忍了下来。人生很奇妙,一念天堂,一念地狱。假如张良当时“怒火中烧”,那么也就不会有后面运筹帷幄的留侯了。
穿上鞋子后,老者觉得张良孺子可教,于是约他五天后凌晨在桥边见面。因为张良去的太晚,先后重复三次,半个月时间。每个五天,都是一个经济问题。张良会不会上火然后不再赴约?但已经有了投资,所以他还是坚持到了最后,想看看自己到底会有什么收获。如果没有收获,感觉自己被骗,可能老人会有张良“收拾”一番。好在张良也是书香门第,最后的太公兵法让张良有了丰厚回报。这一丢、一拾、一传、三赴,对张良也是一种心境的磨练,思想的考核,如果不能过关,老者也不会给张良太公兵法,汉朝建立也就没有了张良什么事情。
流亡在下邳的张良,除了学到太公兵法有功于大汉外,还帮助了同样流亡的项伯,同样为大汉的存在做出了突出贡献。如果没有项伯,也许在鸿门宴中刘邦已经丢命。而项伯之所以能够帮刘邦,主要还是张良当年的救命之恩。
陈涉起义,正好距张良拾履之后十年,黄石老人的预言成真。张良开始“发达”。听说楚人景驹自立为楚王,张良前去投奔。路上碰见刘邦,两人相见恨晚。张良开始跟随刘邦。
作为谋士,张良更多的作用发挥在以奇计取胜上。在刘邦向关中进军途中,面对驻守秦军,张良劝谏刘邦不要硬碰硬,分析领军将领是屠户生意人,没有所谓的家教忠君等礼仪制约,可以用重利收买。在虚张声势,营造有五万大军前提下,收买秦将,秦军投降。秦军投降后,分析只是将军投降而手下士兵可能还有反心,于是趁着秦军松懈的时候,直接攻击,灭此部队。从性质来看,这和当年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有什么区别?难道只是因为人数少?兵者,诡道也!刘邦入关内,想就地称王,占据关中,张良又劝谏刘邦听从樊哙建议,放弃眼前利益,在灞上驻军。这一举动也避免了在没有充足实力的时候与项羽直接正面对抗,也为鸿门宴上能够全身而退创造了条件。紧接着,鸿门宴前,项伯前来报信,让张良快速逃命。张良用奇计利用项伯挽救了刘邦性命。
鸿门宴后,张良又用计策利用项伯为刘邦在占巴蜀情况下,赚取了汉中的土地。一个同学是汉中人,饮食与蜀地有些相似,说起汉中是巴蜀咽喉,所以被化为陕西管治,最早的原因似乎能从这里找到。刘邦到巴蜀为王,张良建议刘邦烧栈道,向项羽显示自己不再参与中原逐鹿的态度。张良回韩国途中,又向项羽进言,引导项羽将防范注意力放在了齐国身上,让刘邦有了充足的时间暗度陈仓,重新占领关中之地。
韩王成死后,张良也没有了对母国的最后牵挂,开始全心全意辅佐刘邦。刘邦愿拿出函谷关东土地与英雄共分天下。张良分析黥布、彭越、韩信三人可为辅佐,并派人联络黥布、彭越。
刘邦、项羽在荥阳对峙后,郦食其建议封六国后人分楚权力,并将六国印章制作好,准备找到六国后人进行委任。张良及时赶回,从商汤攻桀、周武灭商、楚汉实力对比、六国靠强攻弱、刘邦手下谋士思乡等方面,提出了“八不可”,避免了刘邦“自掘坟墓”。
天下初定,刘邦分封功臣,跟随自己身边的人基本都照顾到了,其他人因为功劳未定,未及时封赏,导致手下功臣开始窃窃私语。张良及时提出封靠曾经虽然侮辱过刘邦,但有大功的雍齿为侯,树立了一种导向,让其他人吃了定心丸,避免了混乱。在定都问题上,张良又极力支持定都关中,为大汉立好根基。
从萧何、曹参、张良三人对比看,萧何在落实指示,稳定后方方面有大功;曹参在攻城略地、披坚执锐方面有大功;张良则在筹划大计、奇谋致胜中有大功。“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”,三人各有所长,互有补充。刘邦得此三人,与项羽相比,是全方位立体打击,项羽不败也是难事。
汉朝建立后,张良有归隐的意思,开始修黄老之术,比如辟谷。其实这与张良一开始的人生目标似乎一致。最早,张良不就是为了报家国之仇吗?秦亡后,韩王成又被项羽所杀,大汉建立,一切都归于沉静。张良开始不问世事。如果不是孝惠帝的太子之位不保,吕后安排吕禄强“起”张良,似乎这种不问世事的情况会一直延续下去。孝惠帝与赵王如意相比,除了老妈和刘邦从一开始造反时就在一起同舟共济,是皇后外,其余的一切都比不上刘邦。
张良深知刘邦的“软肋”,这一软肋就是政权的稳定。正是因为考虑政权稳定,所以几个功臣都被一一杀掉。所以保住孝惠帝太子之位只能从政权稳定出发。于是,他建议用太子名义去请刘邦想请却请不出来的“商山四皓”,有了天下书生的支持,政权就稳定了大部分了。当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后,自己也就放心了。制度的稳定更胜于接班人的才能,于是赵王如意没有了继承帝位的可能。
“商山四皓”除了为太子站台外,在刘邦打算派太子征讨黥布时也出谋划策,让太子得以留守京城,避免了在继位道路上的节外生枝。政治意义巨大,实用价值也很高,“商山四皓”名不虚传。
读留侯世家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,就是高祖刘邦原来也有“霸王别姬”的一幕。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刘邦,意识到自己死后戚夫人将不得善终后,作诗一首“鸿鹄高飞,一举千里。羽翮(he)已就,横绝四海,当可奈何!虽有矰(zeng)缴,尚安所施!”只不过,虞姬自刎,戚夫人抱着尚能苟活的念头,被辱变为人彘而亡。子赵王如意也被杀死。如果此时,戚夫人自杀,也许后期吕后会放赵王如意一条生路。后期大臣诛灭吕氏后,赵王如意会是继承帝位的第一人选。
TAG:刘邦,项羽,关中,老者